今年,我報名了 書店老闆 開設的《創作與表達》課程。書店老闆是我長期訂閱的電子報作者,他獨特的創作視角和深刻洞察讓我每週都期待著他的文字,也曾無數次被他的創作能力與生命故事感動。在文章中我會以「老闆」稱呼這位老師。
課程開始前,老闆給了我們四個問題作為自我介紹的準備:
我是誰?
我的觀眾面臨什麼問題?
我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因為我,觀眾產生什麼改變?
這些課前提問,對於正準備走上獨立創業道路的我來說,是非常關鍵的自我提問。
我為什麼要來上這門課?
還記得第一份工作的面試中,我的主管曾問我,為什麼想寫軟體?我回答:
「因為這是最好掌控的介質,我可以在這個可控的環境內高效率的創造價值」
從此,我就持續在軟體的世界中進行創作,為不同公司、不同團隊,在世界上帶來價值與影響力。而今年,我決定透過自己的產品為世界創造價值,換取我嚮往的生活型態。
然而,在啟動的路上我內心也深知,光靠產品本身是不夠的 —— 我需要各層階的漏斗來讓人看到我的成品。但這也是我自身的矛盾所在:
我內心頑固的認為,只要產品夠好,它自然也能擴散。
我渴望透過獨立創業獲得抽離群眾的自由,也不願受到我無法認可的人的關注,因為這會損耗我的精神,但我也明白,這些個人的偏執對於建立良好的商業模式和產品本身毫無助益。也因為這些 交錯動機,以及對自己的高標準要求,我今年特別常掉入 burnout 的死循環。
當你對他人不感到好奇,別人也就不會對你感到好奇
老闆的這句話點醒了我,是時候該面對這些內在矛盾,將觸角向外延伸。因此我來到這門課:我想學習如何讓自己的產品被更多人看見,同時,在這個過程中重拾創作本身的樂趣,就好像兒時純粹的玩著樂高積木那樣。
預期與獲得
這堂課有許多的地方與我期待有著很大落差,同時,也有很多環節遠遠超出了我的期待。我原以為這是一門以工具傳授為導向的方法論課程,但其實更多的是透過老闆對創作本質的獨特視角進行解構與重塑。
老闆用他自己的方式,將一路走來的創作歷程進行拆解,分享著他走過的旅程、看過的風景、踩過的坑,與犯過的錯。這不是教科書式的理論傳授,而是讓我們進入思辨,與同組的組員透過各自的視角去消化這些知識與素材。
而我看到的另一個面向是,老闆對於刻意留白的掌握與運用。他明白,有些錯是必需要親自經歷的,有些領悟是無法被直接傳授的。這種教學智慧,讓我們有機會在安全的框架內犯那些該犯的錯。(這心思讓我想到藤原文太,他知道,拓海若要往下一個層次邁進,他得先“輸”。最好的老師不是告訴你所有答案的人,而是有耐心等你完賽,在關鍵彎道指引你找到答案。)

台上發光的瞬間
課程的第二天,老闆安排了實作演練環節,每位同學都要上台進行創作演出。這些演出不僅展現了每個人獨特的創作風格,更讓我看到了不同的表達方式和人生故事。以下是幾位讓我印象深刻的同學:
大喻
我認為大喻是一個非常有個人特色的創作者,光是看到他的簡報我就知道他有著自己的一套美學,不論是在文字呈現或是對作品視角的切入點,雖然 Marlon 老師覺得他沒特別選字體這件事情可以再優化,但我覺得在充滿各種搶奪關注與複雜視覺體驗的網路世界中,他選的這種原生字體反而更顯得不同(我原以為他是刻意的。可能因為我每天看著前沿的網頁型態與各種視覺設計,看了這種極簡風反而覺得很純粹,讓我專注在內容),他的主觀敘事與人生經驗帶來的故事,我覺得有著非常大的展開空間與可能性。另一點我很欣賞的是他的用字與選詞,讓我感受到一種滂薄、宏大的敘事感,他創造出了一個獨特的世界觀,我很期待拜讀他的作品。
阿佑
我本來就很期待阿佑,因為他很有風格。他在台上的自在感,與令人充滿期待的題材鉤子,都有勾起我想要再深入往下得到答案的一種好奇心,而這好奇心探索的過程,透過他的呈現方式,有著一種詼諧與自信的基調,娛樂性與深度人生體驗的交互呈現,在表演的過程讓我更加的瞭解他這個人,獨特的敘事角度也讓我覺得很新奇有喜感,想繼續向下挖掘。(第二天的午餐一邊看著他 YT 介紹著無雙,一邊大口吃著鰻魚,真爽,我以前都先把織田信長練到滿等)

隊長
隊長是個很棒的領導人物,有他在的場子我都覺得很可靠,他總讓我想起 諾曼第大空降 的 E連長官,是我會想在吃完一整盤義大利麵後快要撐到吐了,還被拉去跑山路時,想跟在後面跑並且大聲唱軍歌的隊長。透過他帶來的故事,除了娛樂性以外,亦看見他有著一套自身長期累積下來的處世哲學與觀人智慧,恰到好處的語速與互動,讓人想持續地挖掘出更多故事並向他學習。同時,藉由他的經驗,我有機會窺探一個不曾體驗過的世界、另一種職場的處事法則。身處權力意識與階級體現比任何環境更加明確,同時又有著抽象深水區的體系,完全就是一個權謀與自制力的極限修羅場。
George
George 帶給了我突破我認知的演說以及文字運用技巧,同時也改變了我對他的印象。簡報的俐落與明確表述,搭配恰到好處的類比與自創的優美文句,都讓我震撼,我可以感受到他平時對“美”的積累,所以我最後票選投給了他。
其實從第一天的課程開始我就一直在心中思索,在AI世代,”文本“真的有這麼重要嗎? 這些傳統的純文字渠道已被各種搶奪關注力社群軟體與各種腥羶色暴力政治敘事打得七葷八素,這樣子對文字的追求是否像是幕末的武士一樣,遲遲不肯放下武士刀?但George 的演出打了我一個大大的巴掌,因為我確實是被他的文字感動到了,我覺得命題不應是文本的重要性,反而是如何讓好的文本“被看到”。他的演出,提醒了我蠻多以前曾體會,但後續漸忘的執行細節。
透過老闆對他的點評,我才突然發現,「對耶,其實他沒有提到太多的自己」,雖沒有帶出個人的故事性,但我覺得那也無妨,因為他作品中確實有散發出一種孤獨的氣息,就像森山大道所拍出的照片一般;他的演出,也引發我對福山雅治的興趣,去查了他的背景與生平,知道了他有多神多屌、多有故事性。(他一開始說,要開始聽一段福山雅治的歌,我以為要聽原版音樂,結果他拿起麥克風一陣狂唱,我驚呆了!記憶猶新)
老闆的即興炫技
看完 George 的演出,我猜老闆是手癢了,武士刀扛不住了彈出刀鞘。老闆說了一段年少時期創業的過往(我一直以來最愛聽的就是老闆以前創業時期的故事,有點像小時候躺在阿公肚子上,聽他講述著童年的那種感覺),那年少有成的自信,對未來充滿期待同時又有種面對未知恐懼的酸澀,以及那邁向冒險旅途的期待感,搭配著費玉清的音樂(我以前一直覺得這是老人在聽的我聽不太懂,但這次真的覺得很好聽,也讓我改觀,可能因為我也老了),我再度覺得,薑還是老的辣,能把這個生命片段的小品故事講得如此有趣又充滿詩意,太屌了。
老闆的強項
- 讀取速度非常快、容量巨大的 SSD
- 非常強大的資料庫索引 DB indexing,迅速在腦中找到可以提昇連結性的關鍵素材
- 獨一無二且深厚的生命軌跡
- (2025/9/10 更) 多執行緒,背景有多個反覆優化的背景工具程式同時在跑
陳毅
陳毅上台前卡關投影的設置,我一邊幫著他,一邊感受到他有多希望能夠好好的呈現他所準備的內容,可惜 MSI 耍雷,我以前簡報時也被 MSI 搞過...但當他成功弄好後,一登台,開始講到 陳吉思汗IV 時,眼睛噴出了熱血的光線,我就知道:
"It's his show time"
他講述著自己是如何被遊戲設定所吸引,進而一頭跳進一個他深感興趣的領域,他透過新習得的工具 prompt 出了許多有著惡趣味的素材,這些是我從來不可能讓 AI 吐出來的內容,都讓我覺得虧你想得到!同時他一邊卡著關一邊切換著電腦視窗時的那種很 real 的實境感,也讓我想起來許多我願意抖內支持的早期實況主的那種感覺,我給他的回饋是我覺得他真的很有潛力,但確實如老闆所說,他若真要往那個主題做,路上是充滿許多挑戰的,不論是工具使用、素材取得與市場突破,都會是高難度挑戰。
Marlon 老師
Marlon 老師的課末分享,成為我這次台中之旅找回生命熱情的關鍵一推。
來台中前,我被工作與獨立創業的雙重壓力夾殺推向倦怠漩渦,雖然覺得就快要調整好這股情緒了,但又覺得哪邊怪怪的、不舒坦,原以為要背負著這股情緒回到台北,慢慢等時間消化。但看著 Marlon 老師分享著他如何拓展生命體驗,擁抱不確定性、珍惜各種可能性的實踐精神,還有每張自拍照中那純粹的笑容,我深受感動,也徹底被點醒。
生命的「活法」本充滿無限可能,並沒有所謂的「最佳化」或「最大化」。
專注於當下,持續往前,用自身步調欣賞著沿途的風景,為各階段身旁的旅伴帶來價值,光是這樣,就已經很棒了。
共通點與不同處
這些表演觸動到我的共通點:
- 生命體驗(軌跡)
- Realness
- Authenticity
不同之處:
- 語言
- 視角
自我提問:
如果隨機切換表演者外貌 (包含肢體語言和潛溝通) 這些演說是否帶來不同感受? 加上我們這幾天緊密相處、互動協作,這些印象的加乘是否影響對一個人作品的感知?
結語
下課後,坐在從台中開往台北的火車上,心中湧起一股久違的腎上腺素,像是一種直面挑戰的刺激愉悅感。
這堂課讓我重新思考創作的本質。
寫軟體的這些年,我很清楚、也早已習慣不去追求完美,因為我知道設計本就是一段不斷修正與迭代的過程,但寫著寫著,我常忘記的是,要試著去享受這段旅程。

後記 1 - 獎品
我們這隊拿到了第一天課的積分第一名,獎品是海賊王的盲盒,而我抽到了卡普,突然覺得...書店老闆其實跟卡普蠻像的,以後寫作時可以放在電腦前當作一個監督者看著我,不認真就會被鐵拳。

後記 2 - 數據
Day 1 同學對我的評語
- 自信: 10/10
- 距離感: 3/10
- 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有想法: 3/10
- 平均分數: 3.3/5
Day 2 同學對我的評語
- 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有想法: 5/10
- 作品排列組合可優化、有斷聯: 4/10
- 過於抽象、部分內容不明白: 3/10
- 平均分數: 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