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接上一篇 獨立創業策略(中):痛點驗證,當你透過決策樹驗證出一個「有效痛點」後,接下來該怎麼做?
這篇將探討如何在有限時間與資源下,高效推進產品開發。
Lean Startup 開發循環模型
關於開發循環,最有名的莫過於 Eric Ries 在 2011 年提出的 Lean Startup 方法論。這個方法論的核心是一個三階段循環:
Build → Measure → Learn
- Build:快速建造最小可行產品(MVP),用最少資源驗證核心假設
- Measure:透過數據測量用戶行為,追蹤關鍵指標
- Learn:從數據中學習,決定繼續(Persevere)或轉向(Pivot)

這個循環的核心理念是:最小化每次循環的時間,加速學習速度。理想情況下,你應該能在數週內完成一個完整循環,透過快速迭代找到 Product-Market Fit。
這個方法論賣出超過 100 萬冊,被翻譯成 30 多種語言,成為矽谷創業的「聖經」。但它真的適合所有人嗎?
在軟體新創的經驗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讓我先分享我在新創公司的實際經驗。
我曾在幾間新創公司工作,見證過這個循環如何在「理想條件」下運作:
團隊配置:
- 一個 10-15 人的強大技術團隊(前端、後端、SRE工程師)
- 專職的 Product Manager 與 Designer
- Data Team 負責數據基礎建設與分析
- C-Suite 高層具備深厚的 Product Sense
典型的開發循環:
Week 1-2: Build
- PM 根據市場洞察與用戶反饋,定義下一個實驗方向
- Designer 快速產出高保真原型
- 工程團隊並行開發,前後端同步推進
Week 3: Measure
- Data Team 早已建好完整的追蹤系統(埋點、儀表板、報表)
- 產品上線後,即時監控關鍵指標
- 用戶行為、轉化率、留存率,所有數據一目了然
Week 3-4: Learn
- 每週的產品會議上,團隊檢視數據
- C-Suite 根據數據與市場經驗做決策
- 下一個循環的方向隨即確定
這樣一個完整循環,快則 2 週,慢則 1.5 個月。
而且,這是在「已經有產品與用戶基礎」的情況下。團隊不需要從零開始建立追蹤系統,不需要重新設計整套 UI,不需要從無到有招募用戶。我們是在一個「能夠快速獲利的產品」上進行驗證與優化。
最重要的是,每個人都在全職做這件事。沒有人需要在晚上或週末才能推進專案,沒有人需要在「維持生計」與「推進產品」之間掙扎。
回到獨立開發者的現實
現在,讓我回到我個人的 Side Project 經驗。
當我開始打造 Peak Pals 時,我以為自己可以套用在新創學到的方法。以下是我實際的開發循環:
Week 1-2: 規劃與設計
- 寫下 User Story & Happy Path
- 根據此寫下 Tech Spec 與架構設計
- 開始製作 Figma 設計稿(這時候才發現有一堆 User Flow 的 edge cases)
Week 3-8: Full-stack Development
- 後端+前端開發
- 串接第三方服務與部屬
- Debug、優化、重構
Week 9-10: 測試與迭代
- 自己測試(發現一堆 bug、無止盡的 backlog)
- 找 5 個 test user 試用,收集反饋
- 持續迭代 MVP,修正問題
Week 11-12: 準備上線
- 撰寫產品介紹與文案
- 優化 Landing Page
- 設定基本的分析追蹤
- 思考如何推廣
結果:我花了 3 個月,還停留在「Build」階段的尾聲。
而這是在我有一個「相對能掌控自己時間的全遠端 full-time 工作」的情況下。如果工作進入高壓週期,或是需要常常進辦公室開會、處理突發事件,這個時間會拉得更長。
殘酷的對比
讓我們用數字來對比這兩種情境:
| 項目 | 新創團隊 | 獨立開發者 (我) |
|---|---|---|
| 循環時間 | 2-6 週 | 12 週(3 個月) |
| 人力 | 5-10 人全職 | 1 人兼職 |
| 每週投入時間 | 200-400 小時 | 15-20 小時 |
| 基礎建設 | 完整(追蹤、部署、監控) | 從零開始 |
| 用戶基礎 | 已有數千到數萬用戶 | 從 0 開始 |
| 數據可靠性 | 高(統計顯著) | 低(樣本太小) |
| 決策速度 | 快(團隊協作) | 慢(一人思考) |
比起新創的情境,我慢了 6 倍。
更殘酷的是:
- 我沒獲利
- 也沒獲取足夠的用戶數據(10 個 test user 的反饋根本談不上「數據」)
- 我還要維持全職工作來支付生活開銷
- 每次工作上的突發狀況都會打斷我的節奏
核心矛盾
這讓我開始反思一個關鍵問題:
獨立開發者在如此有限的時間、資源下,是否真的有辦法把 Lean Startup 的開發循環跑得這麼完備?
或者更直接地問:
Lean Startup 方法論,是否真的適合獨立開發者?
Lean Startup 模型的反對觀點
就在我反思自己的開發循環時,我讀到了 Daniel Kyne 的這篇文章:《The Lean Startup is a terrible book for founders》。
標題很挑釁,但論點卻讓我深思。
這篇文章指出,Lean Startup 建立在4個錯誤假設之上。
錯誤假設一:「客戶不會告訴你他們想要什麼」
Lean Startup 說:客戶不會告訴你他們要什麼,只能透過行為觀察。
但真相是:不是客戶不會說,是你不會問。
如果你問:「你會用這個產品嗎?」你得到的是禮貌性謊言。
但如果你問(參考《The Mom Test》):
- 「上次遇到這問題,你怎麼處理的?」
- 「你為了解決這問題花了多少時間/金錢?」
- 「你現在用什麼工具?為什麼?」
你會得到真實的痛點、使用情境、付費意願。
錯誤假設二:「最好的驗證方式是直接建造 MVP」
Lean Startup 建議:盡快建造 MVP 收集數據。
但建造程式碼是成本最高的驗證方式。即使是在 AI 盛行的現在,你可以看見那些 vibe-code 出來的「產品」往往只能當作 social media 上面吸引眼球販賣焦慮的文案,實際能夠解決 有效痛點 的產品並沒辦法如此無腦的「純 vibe」。
錯誤假設三:你沒有資源「快速失敗」很多次
Lean Startup 強調「Fail Fast」,但這建立在你有足夠資源承受多次失敗。
獨立開發者每次失敗的代價:
- 時間:3-6 個月(你還要全職工作維生)
- 情緒:每次失敗都消耗熱情,累積 burnout 風險
根據 Indie Hackers 統計:
- 只有 5-10% 獨立開發者達到月入 $1000
- 大部分人在 2-3 個失敗專案後放棄
- 每個專案平均投入 6-12 個月
獨立開發者需要的是「聰明驗證」,而非「快速失敗」。
錯誤假設四:早期階段根本沒有足夠數據
Lean Startup 強調「數據驅動決策」,但早期階段你根本沒有足夠數據。
統計學真相:要得到有意義結論,需要至少 100-200 個樣本。
但獨立開發者現實:前 3 個月可能只有 10-50 個用戶。
更危險的是:量化數據只能告訴你「What」(發生了什麼),無法告訴你「Why」(為什麼)。
要回答 Why,你需要質化研究:用戶訪談、觀察使用、開放式問題。
那它到底適合誰?
適合:
- ✅ 已達 PMF 的產品
- ✅ 有足夠用戶數據的成長期公司
- ✅ 有團隊與資源的團隊
不適合:
- ❌ Pre-PMF 早期階段
- ❌ 有限資源的獨立開發者
- ❌ 需要深度理解的複雜領域
我的下一步
經過前面的反思,我意識到獨立開發者不能照搬 Lean Startup,而是要建立適合自己的開發循環。
以下是我以 Peak Pals 為例,如果從頭開始,我會怎麼做這個 side project?
階段 0:構思 Carol(0-2 週)
在寫任何程式碼前,我會先回答:誰是我的理想客戶?
不是「25-35 歲上班族」這種模糊描述,而是一個具體的人——我稱她為 Carol。(這個概念來自 Jason Cohen:《ICP: Ideal Customer Persona》)
我會這樣構思 Carol:
背景與情境:
- 29 歲,在科技公司做 PM,全職遠端工作
- 每天工作很忙,但想要「有意識地成長」
- 試過 Notion、Habitica、Todoist,但都堅持不到一週
真實痛點:
- 「我不是不知道該做什麼,而是太多工具讓我分心」
- 「設定系統的時間比使用的時間還長」
- 「每次打開 app 都覺得有壓力,因為太複雜」
使用情境:
- 每天早上通勤時(10 分鐘),快速檢視今天要做什麼
- 完成一個目標時,想要「打勾」的成就感
- 不需要複雜報表,只需要「看見自己在進步」
付費意願:
- 願意付 $5-10/月 for 簡單但有效的工具
- 重視的是「減少摩擦」而非「功能多」
- 決策邏輯:「能不能每天輕鬆使用」
如何驗證 Carol?
- 在 Reddit (r/productivity)、Twitter、身邊朋友找 5-10 個「像 Carol 的人」
- 問他們:「你上一個目標追蹤工具為什麼停用?」
- 如果答案一致 → Carol 是真實的
- 如果答案分散 → 重新定義 Carol
為什麼需要 Carol?
未來每個產品決策,我都問自己:
- 「Carol 會用這個功能嗎?」
- 「這個複雜度會讓 Carol 放棄嗎?」
- 「Carol 願意為此付 $X 嗎?」
階段 1:Talk & Design(2-3 週)
有了 Carol,我會用最便宜的方式驗證「她真的需要這個嗎?」
Week 1-2: 深度訪談
找 10 個「像 Carol 的人」,每人 30-45 分鐘訪談。
我會問的問題(The Mom Test 風格):
- 「你現在用什麼方式追蹤目標?」(了解現狀)
- 「你最近一次放棄使用工具是什麼時候?為什麼?」(真實痛點)
- 「如果有個工具能讓你『每天只花 2 分鐘』就能追蹤目標,你會願意試試嗎?」(價值主張測試)
- 「你願意為這樣的工具付多少錢?」(付費意願)
我要聽到的信號:
- ✅ 至少 7/10 的人提到「現有工具太複雜」
- ✅ 至少 3/10 的人說「如果真的這麼簡單,我願意付費」
- ✅ 沒有人說「我已經有完美的解決方案了」
如果沒聽到這些信號 → 重新思考問題或受眾。
Week 3: Landing Page MVP
在寫任何程式碼前,我會做一個 Landing Page。
內容:
- 一句話價值主張:「2 分鐘追蹤每日目標,不再半途而廢」
- 3 個核心痛點 + 對應解法
- 簡單的 Figma mockup(展示核心流程)
- 郵件收集 + waitlist
成本:
- Framer:$0-19
- 網域:$10/年
- 總時間:1-2 天
驗證標準:
- 至少 30 個郵件收集(來自我主動分享給訪談對象 + 他們的推薦)
- 至少 5 個人主動問「什麼時候能用?」
如果達不到?
- 檢討文案:Carol 真的在乎這個問題嗎?
- 檢討管道:我找的人真的是 Carol 嗎?
階段 2:Build(4-6 週)
到這個階段才開始寫程式碼,但我只做「核心中的核心」。
我會問:Carol 的 Happy Path 是什麼?
核心流程(MVP v1):
- 註冊 / 登入(Google OAuth,不做自己的認證系統)
- 設定 1-3 個每日目標
- 每天打開 app,點擊「完成」
- 看到簡單的進度條(7 天、30 天完成率)
就這樣。沒有其他。
我會砍掉的功能(留到 v2):
- ❌ 社群功能(太複雜,且 Carol 不需要)
- ❌ 數據分析(Carol 不是數據分析師)
- ❌ 客製化主題(nice-to-have,但非必要)
- ❌ 推送通知(v1 先不做,v2 再加)
- ❌ 桌面版(先專注 mobile web)
技術選型原則:
- 選「無聊的技術」(成熟、穩定、AI 熟悉)
- 不追新框架(省學習時間)
開發節奏:
- Week 1-2:核心功能(基本 CRUD)
- Week 3-4:用戶認證 + 基本 UI
- Week 5-6:測試、修 bug、優化體驗
階段 3:Test with Carol(1-2 週)
MVP 完成後,我不會立即公開,而是先給「Carol」們試用。
找 5-10 個「最像 Carol 的人」:
- 就是階段 1 訪談過的人
- 他們已經知道這個產品,有期待感
我會這樣做:
- 個人化 Onboarding
- 一對一語音/視訊,看著他們第一次使用
- 記錄他們的困惑點、猶豫點
- 不要解釋,只觀察
- 7 天使用追蹤
- 每天簡單問:「今天用了嗎?為什麼?」
- 不要問「喜不喜歡」,而是觀察行為
- 深度反饋訪談
- 7 天後,30 分鐘訪談
- 問:「如果這個產品消失,你會想念嗎?」
- 問:「你會推薦給誰?為什麼?」
成功信號:
- ✅ 至少 5/10 的人持續使用 7 天
- ✅ 至少 2 個人主動說「我願意付費」
- ✅ 至少 1 個人主動推薦給朋友
如果沒有這些信號:
- 不是「加更多功能」
- 而是回到階段 1:我真的理解 Carol 的痛點嗎?
階段 4:Launch & Iterate(持續進行)
如果階段 3 有好的信號,我會小規模 Launch。
不是 Product Hunt,而是 Carol 聚集的地方:
- Reddit: r/productivity, r/selfimprovement
- Twitter: #productivity 相關討論串
- Discord: 個人成長相關社群
Launch 策略:
- 不是「推銷產品」,而是「分享故事」
- 標題:「我做了一個『2 分鐘追蹤目標』的 app,因為我討厭複雜系統」
- 內容:真實分享我為什麼做、怎麼做、學到什麼
- CTA:「如果你也討厭複雜工具,歡迎試試」
我不會做的事(刻意選擇)
做了三個月 Peak Pals,我學到:獨立開發不是「平衡」,而是「刻意取捨」。

在 Threads 上無意間與 Jason Cohen 的對話,讓我認知到四件重要的概念
1. 不是找到平衡,而是資源配置
我沒辦法同時做好全職工作、每週 20+ 小時 side project、運動、社交、睡眠。
我的選擇:
- 犧牲:部分社交、娛樂
- 保留:運動(抗 burnout)、睡眠(維持專注)、核心關係(情緒支持)
- 優化:全遠端工作、會議能閃則閃、簡化生活(減少熵值)
這不是「標準答案」,而是一個適合我的系統。
2. 這場「遊戲」可以是 Finite 或 Infinite
設定 MVP 開發期與 PMF 信號。開發期結束後,如果沒有 PMF 信號,我會 pivot 或放下。但我不會後悔,因為學習本身就是價值。
這場 infinite game 的本質是我要享受旅程。就包含寫下這篇文章的同時,我也要感到充實與滿足。
3. 解放:我不用「Check all the boxes」
作為獨立開發者,我的優勢不是「什麼都會」,而是:
- 深度理解用戶(因為我就是用戶)
- 快速決策(不需開會,不用滿足投資人期待)
- 靈活調整(沒有包袱)
我可以戰略性地強化這些優勢,而不是焦慮「我不會做超絲滑動畫的 landing page」、「我的API能不能承受的了高併發」、「我不會 viral marketing」。
4.獨立開發 = 時間是終極約束
問:這個產品的時間需求,我 handle 得了嗎?還是它會不斷吃掉我的時間,永遠做不完?
✅ 時間可控的產品(正面例子):
- Plausible Analytics(網站分析工具)
- 核心功能自動運作,不需人工介入
- 用戶問題可用文檔解決 80%
- 規模化不需線性增加工作量
- ShipFast / LaunchFast(Boilerplate)
- 製作一次,可賣給多人
- 提供完整文檔,用戶自助解決問題
- 偶爾更新即可,不需每日維護
❌ 時間黑洞的產品(反面例子):
- Marketplace 平台(如 Airbnb-like)
- 需要同時招募房東與房客(雞生蛋問題)
- 糾紛處理、客服需求高
- 規模越大,客服工作越重
- 內容訂閱平台(如 Substack-like)
- 需要持續產出高品質內容
- 每週/每月都有交付壓力
- 停更 = 用戶流失
判斷標準:
- 這個產品能「睡後收入」嗎?(我不工作時,它還能運作嗎?)
- 100 個用戶 vs 1000 個用戶,我的工作量會增加 10 倍嗎?
- 用戶問題能用文檔/自動化解決嗎?還是需要一對一處理?
選擇「時間可控」而非「時間黑洞」的產品。
參考 Jason Cohen 的文章:《Conflicting Choices》
本週紀錄
前幾篇說到,在文章末段也想記錄一下自己這一週的旅程。
回老家
原本在台北的期間被工作的瑣事搞到很心煩,也因此稍微有點失去了自己生命進程的專注力,開始找一些 coping 去做 (參見這篇的 避開 Coping 陷阱)。
回到嘉義後,嘗試慢下腳步,吃著與台北不同──更有溫度的食物,見了許久未見的朋友,與家人相處,並且專注在當下的時光,我覺得我有感到休息。

Peak Pals 進程
打開我的 GitHub commits 審視了一下,發現自己上週其實有著蠻不錯的進度,把上線前幾個核心功能都如期完成了:
- 完成了手機版的全部畫面
- 完成了個人頁面的開發 (可以讓用戶有一個公開的個人檔案互相加好友)
- Notification 功能的完善

接下來可以專心做上線的最後階段準備了。
原本還想要加入 Buy me a coffee widget,沒想到 Stripe 跟 PayPal 的收款規定這麼嚴,看來是該撥點時間跟錢來弄一個美國的 LLC,有了收款功能我覺得會讓整體更有「成品」的感覺。
專注力協定
上週,我收到了等待已久的 Solana Seeker,終於能夠進行我想嘗試很久的專注力協定──一支工作用手機,一支多巴胺機:
- iPhone: 只安裝工作用 App & 生產力工具
- Android: 安裝 Social Media & Games
平常出門都只帶 iPhone,只有睡前可以拿 Android 出來玩。目前嘗試下來釋放出很多大腦的算力,在外面也更能活在當下。但缺點是有相片想要 po 的時候要先上傳到 Google Drive,晚上回家再用 Android 傳到 social。

很開心的事
上一篇引用的方法驗證循環的作者,竟然 follow 了我的 Threads,我欣喜若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