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篇 獨立創業策略(上):能力&機會 中,我們談到了如何培養核心能力、找到機會,以及建立洞見與 Product Sense。但光是這些還不夠,你必須要確認自己看到的「機會」,是否真的存在商業價值。

這就是這篇文章要探討的核心:如何驗證痛點。

(依照慣例,原本想要在這篇文章收尾,但又寫太多,只好分三篇來寫。)

發現痛點的路徑

關注獨立開發者領域(Indie Hacker)一段時間後,我發現成功的獨立創業者大多遵循兩種主要路徑:

路徑一:解決自身痛點(Scratch Your Own Itch)

這是最直覺的方式——你就是產品的第一個用戶,也是最嚴格的評審。

這個路徑的優勢是:

  • 即時的反饋循環:每個功能、每個細節,你都能立刻感受到是否真正解決問題
  • 不怕沒有早期用戶:即使一開始沒人使用,至少你自己在用,產品能實際改善你的生活
  • 內驅動機:因為是自己在用,也會想持續優化改良

但陷阱也很明顯:當你過度沈浸在自己的需求中,可能會失去對市場的客觀判斷。「我覺得好用」不等於「其他人覺得好用」,自身的使用經驗不足以代表更廣泛的市場需求。

我在進行文字創作時,不時也有這種感覺:我究竟是自己寫爽的?還是這些文字終究能夠幫助到其他人?這兩者之間的界線,有時候比想像中模糊,因為如果我為了寫給別人看,但寫的很痛苦,可能也無法持續下去。

路徑二:複製現有產品 + 獨特利基 (Edge)

這條路就像是使出《獵人》中 盜賊的極意 一般,槓桿他人的努力,找到屬於你的切入點。

團長是我在《獵人》中最喜歡的角色

市場已經驗證了需求,你要做的是:

  • 找到現有產品的不足之處
  • 為特定族群提供更貼合的解法
  • 利用長尾效應,培養利基受眾(niche

但這個方式對 builder 來說,確實少了點「從0到1」的創造感。你在重新造輪子。雖然理性上知道這是更穩健的策略,但內心深處可能還是渴望那份「我創造了全新事物」的成就感。

但這兩者並非二選一。

最有效的策略往往是兩者的結合。你從自身痛點出發,在執行過程不斷自問:

「市場上是否已經有類似解法?」

「如果有,我的 edge 在哪?」

「如果沒有,為什麼沒人在在做?」

這樣既保持了內在驅力,又不會陷入閉門造車。

痛點驗證決策樹

發現痛點只是第一步,更關鍵的問題是:這個痛點值得解決嗎?

很多獨立創業者都經歷過這樣的循環:花了三個月做出了產品,才發現市場根本不存在,或是規模無法支撐商業模式。

為了避免這個陷阱,我根據 Jason Cohen 這篇超讚的 文章 製作了一個中文版的「有效痛點驗證」的決策樹(Decision Tree),這個框架能幫助你在投入大量時間開發前,先判斷這個痛點是否具備商業價值。

這張圖我用 FigJam 拉了許久

Jason 的文章中,對每一個決策節點都提供了可量化的判斷標準。以下我挑出幾個最關鍵的節點來細究:

節點一:市場規模夠大嗎?

決策標準:至少 1000 萬 2C 用戶,或 10 萬 2B 用戶

這個數字看起來很嚇人,但背後的邏輯很單純。一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至少需要 1000 位付費客戶。(Why)

那為什麼需要 1000 萬人的市場規模,才能得到 1000 位付費客戶?讓我用數據推導一遍:

曝光 → 點擊 (1%)

根據 Hubspot 統計,一個廣告的點擊率落在0.3%~0.5%,若透過有效的 SEO 可以有所提升,這邊就樂觀的抓 1%。

點擊 → 付費 (1%)

根據 這篇 統計,一個設計良好的商品頁面(landing page)大約有 1% 的付費轉化率。

計算所需市場規模

10,000 次曝光 x 1% 點擊率 x 1%轉化率 = 1位付費用戶

因此,要獲得 1000位付費用戶,需要 1000 x 10,000 次曝光 = 1000萬。

這都還是相當樂觀的假設,現實中的點擊跟轉化往往更低,尤其在競爭激烈的領域。

2B 的邏輯為何不同?

在企業市場(2B)中,只需要 10 萬次曝光就能達到相同的 1000 位付費客戶門檻。主要有三個原因:

  • 更高的客單價 — 企業願意為解決方案支付更高的費用($100/月 vs $10/月)
  • 更高的轉化率 — 企業決策雖然複雜,但一旦認定你的產品能解決問題,付費意願更強
  • 更長的生命週期價值(LTV) — 企業客戶的流失率通常低於個人用戶

當然,2B 市場也有代價。銷售週期更長(可能需要數週到數月),決策流程更複雜(需要說服多個決策者),產品穩定性與支援要求也更高。

節點例外:高單價小眾市場 & 一人公司

這種策略的核心邏輯是,用更高的客單價換取小眾市場的親睞。實際上有不少成功案例。Gumroad 創辦人 Sahil Lavingia 就曾分享過,一人公司只需要幾百位付費客戶就能維持。許多針對專業人士的 SaaS 工具(如法律文件管理、建築設計軟體)也是如此——雖然市場規模不大,但因為客單價極高,依然能建立穩定的商業模式。

而對一人公司來說,這條路還有另一個吸引力:你不需要追求「規模化」,只需要過得好。如果你願意保持簡約,不雇員工,在你自己的條件下工作。這對很多獨立開發者來說,已經是理想的生活方式。

不過這條路並不輕鬆。你的產品必須真正解決高價值問題,而且你得有辦法接觸到那些願意付高價的專業人士。這往往意味著你需要深耕特定領域,建立信任與專業形象。

節點二:用戶自己知道有這個問題嗎?

用戶是否自己知道自己有著這個「問題」等待被解決?

舉個簡單的例子:南方公園的阿丿(Eric Cartman)有著明顯的體重過重問題,但他一直覺得他只是「骨架大」。

Fat boy

如果用戶根本不認為自己有問題,他自然不會主動尋找解決方案。

這就是「自覺市場」與「非自覺市場」的差異。

在自覺市場中,用戶會主動搜尋「如何解決 X 問題」。但在非自覺市場中,你需要先說服他們「你有這個問題」,然後才能推銷解決方案。後者的難度是前者的數倍。

節點例外:你願意教育市場 + 長期主義

非自覺市場並非完全不能做,但你必須滿足幾個條件:

  • 你願意成為這個解決方案的布道者(evangelist),而不只是產品開發者
  • 你有良好的業務與說服能力,能夠教育市場
  • 這是你深度在乎的領域,有足夠的熱情支撐長期戰鬥
  • 你能接受極度緩慢的客戶增長曲線

換句話說,你不只是在賣產品,你是在「改變用戶的認知」。這需要時間、耐心,以及強大的內在動機。

但好消息是,一旦你成功跨越這道鴻溝,這類客戶往往會成為最忠實的用戶,因為你不只解決了他們的問題,還「開了他們的眼」。

節點三:用戶有預算解決這個問題嗎?

痛點存在、用戶也知道有問題,但如果他們沒錢買解決方案,商業模式依然無法成立。

舉個經典案例:自媒體課程。

假設某個自媒體課程瞄準「剛畢業的大學生」,承諾教他們如何透過自媒體賺錢。這群人確實對這個主題充滿渴望,但問題是——他們根本沒錢買課程。即使課程定價 $99 美金,對剛畢業、還在找工作的大學生來說,仍是一筆負擔。

反過來說,如果同樣的自媒體課程改為瞄準「有資本的老闆」,教他們如何雇用外部團隊打造自媒體、槓桿既有商業模式,這些人就有足夠的預算(甚至願意付 $5000 美金)來解決這件事。

同樣的「自媒體知識」,因為目標受眾的預算不同,商業模式的可行性天差地別。

節點例外:低成本 + 規模

如果你能做到極低的維護成本,推出一個低價產品(例如 $5/月),並且觸及夠大的潛在市場,這個商業模式依然可能成立。

這在當前的技術環境下變得更可行:

  • 低成本部署方案 — 透過 no-code / low-code 工具,快速驗證市場而不需要大量開發成本
  • 社群媒體流量紅利 — 透過 TikTok、Twitter、YouTube 等平台,以極低成本觸及大量潛在用戶
  • AI 輔助開發 — 利用 AI 工具加速開發,降低人力成本

關鍵在於:你的成本結構必須比傳統公司低至少一個數量級。

我自己很震撼的一個案例是 Puff Count(戒菸 App)。創辦人 Steven Cravotta 是個 24 歲的年輕人,主修廣告行銷而非工程背景,透過 TikTok 行銷將這個 App 推到 $40,000 MRR(月經常性收入),更驚人的是這個 App 已經有超過 80 萬用戶。

Steven 的 edge 不在技術,而在於他深刻理解短影音的邏輯,他的 TikTok 影片完全沒有「業配感」,而是娛樂價值優先,最後才用極自然的方式帶出 call-to-action。

這個案例完美詮釋了在當前環境下,低成本開發 + 社群媒體流量紅利 + 精準的內容策略,如何讓一個獨立開發者在「低預算用戶」市場依然能建立穩定的商業模式。(註:Puff Count 在 2024 年底被收購,這也證明了這個商業模式的價值。)

節點四:憑什麼是跟「你」買?

當市場上存在眾多解決相同問題的產品,價格也沒有顯著差異時,客戶憑什麼選擇你?

這就是商業世界最難回答的問題:你的 X factor 是什麼?

可能是客戶親自接觸過你,覺得你的個性契合、溝通成本低;可能是他認可你的價值觀,想透過購買你的產品同時解決問題也支持你(雙重價值)。

但無論是哪一種,核心都指向同一件事:信任。

可感知的價值 vs 真實的價值

在《Unscripted》這本書中,作者提出「Value Attribute」(價值屬性)的概念——不是你的產品「實際上」有多好,而是客戶「感知到」你的產品有多好。

當用戶來到你的 landing page,他們會在心中進行一連串的「價值評估」:

  • 這個網站看起來專業嗎?
  • 文案有說服力嗎?
  • 有「關於我們」頁面嗎?團隊成員有具名嗎?
  • 有完善的隱私政策與客服嗎?
  • 支付方案多元嗎?有無條件試用期與退費政策嗎?

這些都還只是在最初階的漏斗階段。每個細節都在累積用戶對你這個品牌與產品的「信任權重」。 更關鍵的是,很多時候決策來自感性而非理性

你的產品可能技術上更優秀,但如果用戶「感覺」競品更值得信任,最終訂單還是會流向對手。 這就是為什麼你必須在整個「價值感知路徑」上,針對每個細節進行優化——不只是做得好,還要讓用戶「感覺到」你做得好。

真正的區隔化:深刻理解用戶

除了建立信任,另一個切入點是「區隔化」。

但這裡有個常見誤區:很多人以為區隔化就是「比競品多 3 個功能」。

實際上並非如此。你可能有 10 個功能,對手只有 7 個,表面上你贏了。但如果用戶真正在意的「核心功能」你只有 2 個,對手有 3 個,最終對手仍然勝出。

真正的區隔化,不是功能多寡,而是你是否真正理解用戶看待痛點的角度。

這需要你有能力與用戶深度溝通、進行有效訪談,然後針對他們真正在意的點提供解決方案。

實際案例:Boilerplate as a Service

一個我認為很聰明的區隔化案例是「Boilerplate as a Service」(技術骨架即服務)。

這類產品販售的不只是一套開箱即用的程式碼模板,更重要的是:

  • 完全透明的程式碼 — 客戶拿到完整原始碼,可以自由客製化
  • 完整的客服配套 — 不只是賣你程式碼就跑,而是在給定時間範圍提供支援

這個組合在「信任」與「價值感知」上做得非常好:

  • 購買後能立即解決問題(速度)
  • 即使賣家停止維護,客戶仍能基於穩定版本自行開發(降低風險與信任門檻)
  • 提供客服支援,但不綁架客戶(自主權)

對一人公司來說,這真的是個聰明的商業模式,設計並維護一個穩定的骨架,並提供諮詢服務。(諮詢本身就是 high-ticket sale。)

最近看到一個不錯的案例是 SaaS Rock,它提供了企業級的全端 Web App 模板,依照不同收費區間,有著不同的客服程度與插件支援。而創辦人也是一人公司。

節點例外:你本身就是品牌

如果你已經在某個領域建立了個人品牌(透過寫作、社群媒體、開源貢獻等),那麼「憑什麼跟你買」這個問題就容易得多。

人們會因為認識你、信任你,而願意購買你的產品,即使市場上有更便宜或功能更多的競品。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獨立開發者會選擇「Build in Public」(公開開發過程)的策略:

  • 在 X / Threads 上分享開發進度
  • 寫部落格記錄思考過程
  • 在社群中回答問題、提供價值

你不只是在開發產品,你是在建立信任與個人品牌。當產品推出時,你已經有一群「認識你」的潛在客戶。

但這條路也需要時間累積。如果你還沒有個人品牌,就必須回到最基本的:優化每個「價值感知」細節,透過產品本身建立信任。

結語

看到這個決策樹,你可能會想:「要滿足所有主線節點,對個人開發者來說是不是太難了?」

確實很難。但這不是「不可能」,我們需要策略性地選擇戰場。

作為獨立開發者,我們必須同時在多個戰場作戰:

  • 拓展認知 — 持續學習、理解市場
  • 提升技術 — 開發產品、解決問題
  • 建立影響力 — 內容創作、社群經營
  • 推進業務 — 找到用戶、驗證需求

聽起來很累,對吧?

這也是為何我非常認同 《Unscripted》 作者 M.J. DeMarco 說的一句話:「致富這件事,是一種嗜好。你必須要時時刻刻喜歡做這件事情,你才走得到終點」

如果你把這條路看成「苦差事」,那確實會很痛苦。但如果你把它看成一場你熱愛的遊戲,每天的進步都是經驗值的累積,那這個過程本身就值得享受。

回歸到生活的本質,我們必須要極度有意識的管控「時間」與「專注力」,並且問自己,「你是否有享受這過程?」

下一篇,我將探討,找到一個可行痛點後,如何有效的進行開發循環,而這也是我現在正在做的事情。

獨立創業策略(中):痛點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