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文章時,我剛把 Side Project 的 landing page 推上線,看了看時間:

晚上11點,TGIF。

這個時間點讓我想起五年前的自己。

那時剛加入一間心中理想的美國公司,Engineering VP 個個是從 FAANG 出來的神級人物,對工作要求極高。身為一個剛從系統廠練完功過來的新人,每天都戰戰兢兢,產出也常被挑戰。

好幾個週五夜晚都加班到11點才發出 Pull Request(Pull Request 可以想成是軟體世界的開發進度審核),揉著充滿血絲的雙眼下班。走出坐落在信義區的辦公大樓時,看著街上同齡的年輕人在酒吧門口笑鬧、在夜店前排隊,心中總有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交疊:

「我知道我在做什麼,我有想去的地方,所以我在這裡拼搏。」

「看著大家在 Party,我是不是錯過了什麼二十幾歲該有的體驗?」

時間有限,我們所能體驗的人生路線,終要做出抉擇。

奮鬥者的詛咒

直到某天,我的大哥 好倫 跟我說:「你這就是所謂的『奮鬥者的詛咒』(Striver's Curse)。」我去查了這個 概念,發現還真有這麼一回事。雖然我的具體情況跟 原作者 的定義不完全相同,但我理解這是屬於同一個類別的心理現象:

越是有目標、越是努力的人,越容易陷入「永遠不夠好」的焦慮迴圈中。他們總是能看到自己與理想間的距離,因此即使客觀上已經做得夠好,主觀上仍然感受到強烈的不滿足感。

這解釋了為什麼我從出社會以來,每天從床上醒來時,都有著這些看似痛苦的「背景程式」在運作:

  • 我不夠自由
  • 我不夠富有
  • 我不夠有掌控
  • 我不夠有成就

這些聲音像是永不停歇的背景雜訊,即使在客觀上進步了,它們仍然存在。

痛苦的兩種狀態

我認為,人生中的痛苦大致分為兩種:

狀態1—可控的挑戰

當人生相對穩定時,我可以專注在想玩的「人生遊戲」上,痛苦變成了「有意義的困難」,就像遊戲中的 Boss 戰,雖然困難但過程充滿成就感。

狀態2—不可控的混亂:

但當人生的波動將我們帶到不可控的處境之中,這些不確定性將成為痛苦的來源。此時的痛苦不再有明確的「攻略」,更像是在迷霧中摸索。

我們無法永遠停留在可控狀態。生命中總會有失去、挫折、意外等不可控事件,將我們推入混沌。

解決 vs 共處

面對這些痛苦,主流的建議通常是:「要學會與痛苦共處」。

但我不喜歡這種說法。不是因為它錯誤,而是因為它太被動了,不符我的個性。

我更傾向於主動出擊,既然痛苦存在,那我就要理解它、拆解它,找出可行的應對方案。我不想只是「忍受」或「接受」,我想要有策略地回應。

這不代表我天真地以為能夠消除所有痛苦,而是相信透過更好的框架和工具,我們可以讓自己在面對痛苦時更有準備、更有選擇。

就像在上一篇 文章 中,我將遊樂場從1.0升級到2.0一樣——不是否認痛苦的存在,而是承認它,並找出更好的遊玩方式。

那麼,具體該怎麼做?

定義 & 拆解

若要解決一個問題,我們得先定義這個問題,若能拆解它的話,那更好。就像在 debug 程式一樣,你不能對著螢幕上滿滿的紅字錯誤訊息發呆,我們可以一行一行的逐一擊破(divide and conquer)。

我們可以把這些痛苦視為三個不同顏色的「信號燈」,每種信號燈背後連結著一些關鍵訊息等著我們去拆解:

🟢 必要痛苦(綠燈):Go,這是成長的代價

  • 學習新技能時的挫折感,面對未知的不適
  • 健身時肌肉帶來的痠痛
  • 建立與他人連結時的脆弱與挫折

綠燈痛苦在提醒你:「專注!有更重要的事在等著你,別浪費時間刷抖音。」

🟡 自製痛苦(黃燈):Slow down,你在自己整自己

  • 滑 IG 看別人炫富帶來的比較心態、看著猛男辣妹帶來的容貌焦慮
  • 因為拖延與惰性而產生的自責
  • 用完美主義包裝的自我癱瘓

黃燈痛苦在說:「慢下來想想,你是不是搞錯了什麼?」

🔴 存在痛苦(紅燈):STOP,你只是個人

  • 死亡焦慮
  • 意義追尋
  • 孤獨感
  • 無聊感
  • 意外

紅燈痛苦在說:「嘿,記住你只是個人類(🐒),你也有極限。」

我的痛苦清單

回到上頭的自身案例,我把自身存在的痛苦向下挖掘,進行信號分類:

🟢 綠燈:

  • 不夠自由 → 想做更多的 side projects、想隨時見到想見的朋友
  • 不夠富有 → 想帶家人去看世界、創造理想的生活環境
  • 不夠有掌控 → 想帶領團隊高效地往前進
  • 不夠有成就 → 想回應基因造就的自我的期許

這些其實都是有解方的必要痛苦(🟢),我只要專心地往前進就好。

🟡 黃燈:

五年前的我,在比較同齡人在夜店 party 時,那就是黃燈亮起的時候。這時痛苦在提醒我:「你在懷疑自己的選擇,但其實你很清楚自己要什麼。」

🔴 紅燈:

嗯,它會來的,但不是今晚 11 點在我電腦前能去處理的。專心應對,享受旅程。

解決必要痛苦

建立了上述的痛苦分類系統後,我發現:綠燈痛苦(🟢)才是真正值得投資時間的地方。因為解決一個綠燈痛苦,往往能連帶解決好幾個黃燈痛苦。

以下是幾個我親身體會並且整理出的幾個解決必要痛苦的切入點:

避開 Coping 陷阱

什麼是 Coping Behavior? 我把它翻譯成「迴避性自我調節」——當我們面對痛苦時,本能採取的各種暫時緩解不適的行為,但這些行為往往治標不治本。

還記得文章開頭那週五晚上 11 點的加班嗎?當時我的綠燈痛苦很明確:技能不夠強,產出被挑戰。

真正的解決方案是深入學習框架、主動請教前輩、研究優秀同事的程式碼。

但當時的我除了這些,還養成了 coping 的壞習慣:一回家就打開英雄聯盟,卯足全力地爬積分,試著在一個錯誤的領域找到一種「我似乎有在前進」的錯覺(當時的勝負欲還特別強,輸了會在那邊生氣)。

其他不同的 coping 血淚史也寫不完:

  • 看技術文件過程枯燥無趣 → 刷抖音找多巴胺
  • 工時拉長充滿壓力 → 報復性熬夜「奪回」時間控制權
  • 完美主義作祟 → 不斷換 Side Project 題目,永遠不上線

這些 coping 行為讓痛苦暫時消失,但問題依然存在,甚至變得更糟。

要避免 Coping 陷阱,關鍵是學會識別自己的逃避模式,然後問自己:「我現在是在解決問題,還是在逃避問題?」

當你專注在「做」真正解決問題的行為時,注意力自然從痛苦轉移到進度上。那種專注狀態下的滿足感,比任何 Coping 行為都有效。

(但要小心,不要陷入了有生產力、但不被需要的自 high 型空轉,可參考這篇: Joy+Skill but not Needed

意義賦予 x 給定時間軸

必要痛苦最煎熬的地方不是痛苦本身,而是它彷彿永無止境,而且你不知道為什麼要承受它

就像在漆黑的隧道裡走路,你不知道還要走多久,也不確定前方是否真的有光。這種「不確定性」會把原本可以承受的痛苦,放大成令人崩潰的折磨。

我的寫作地獄現場:

就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經歷了一次完美的示範。開頭文思泉湧的寫完第一章節後,就呆坐在電腦前一個小時,游標閃爍,腦袋一片混沌。

於是我打開 Notion,在我的備忘錄裡寫下:「現在是午夜12點,我覺得自己寫不出高價值的內容,很想關掉電腦去睡覺。我寫這篇文章是為了幫助那些和我有類似困擾的人,寫給那些年輕版本的自己。我今天預計寫到凌晨1點,如果還是卡住,就明天繼續。重點不是今晚一定要寫完,而是要推進這個有意義的項目。」

寫完這段話,我的焦慮感瞬間降低了 70%。為什麼這招有效?

首先,給痛苦設定終點讓它變得可控。「不知道要痛多久」比「知道要痛兩小時」可怕太多。

其次,意義賦予讓痛苦有了價值。同樣是肌肉痠痛,健身房裡的痠痛讓你興奮(因為知道肌肉在成長),但莫名其妙的痠痛會讓你擔心(因為不知道為什麼)。當你清楚知道承受這個痛苦是為了什麼更大的目標時,忍耐力會大幅提升。

同樣的方法可以套用在任何處境:我現在刷 Leetcode 刷得很痛苦,我覺得這對我的工作所需毫無幫助,但我要趕在未來三個月的求職淡季內準備好自己,這樣便能在求職總人數相對低的時間點高效率的去面試,提升勝率。

創作

這是我近期最意外的發現。

我一直有寫日誌的習慣,主要是紀錄雜亂想法以及過程所學到的心得,但這從來都只是侷限在自我對話的範疇,無法真正的幫助到他人。

當我 因緣際會 開始有意識的進行文字創作,向外輸出時,我感受到了創作過程的愉悅,寫下心中想法的過程帶給我自由、掌控、快樂的感受。點下「發布」按鈕的瞬間,更有種莫名的爽感,彷彿這篇文章帶來了一些可能性。

創作過程除了能夠分享見解,幫助他人,這同時也是寫給當下自己的藍圖,強化了自己的信念同時校正思路。而我相信這也是寫給未來某個時間點的自己,當我在未來感到迷茫時,回頭看看這個階段的自己,說不定能重拾許多被洗刷淡去的自我。

創作也不一定是寫文章,拍照、剪影片、做一個醜醜的手工藝送給朋友,都可以。

建立 Support System

寫在最後的是建立一個自己的支援系統,向與自己同頻的人表達自己的目標與進程。

在三個月前,當我正準備開始著手開發 Peak Pals 時,我便向父母說:「我未來幾個月會比較忙,可能沒時間常下來南部陪你們。我在開發一個我覺得很有意義的 App,到時上線後請幫我多多使用,給我一些用戶回饋!」

我也開始跟身邊的朋友分享自己做這個 App 的理念,以及開發過程所遇到的困難與進度。

原本可能會擔心的問「你怎麼都不回家」的父母,現在會主動關心開發進度。朋友們也會在聚會時,問起開發進度,幫我測試服務、發想新的功能。我不再是一個人在戰鬥。

只有當你明確說出自己正在做什麼、往哪裡前進,旁人才有機會在適當時機給你幫助。

以前我很愛搞苦行僧模式(monk mode),覺得埋頭苦幹很帥很中二。結果卻是搞差了許多關係,自己也孤軍奮戰得很痛苦。這次我學會直接把進程向信任的人說出來,同時這也是讓自己對任務當責的正向強化。

歡迎註冊測試名單,Peak Pals 是為有目標且勇於追尋的人而生:
https://peakpals.io/

人生遊樂場的隱藏關卡

人生的前輩曾提醒我,在這個人生遊樂場中,那些提升到下一階段的隱藏道具,往往藏在那些你最不想做的事情背後,當你被痛苦逼迫到你得去面對那些痛苦,並且熬過去時,就會出現等級提升的背景音效。

撰寫這篇人生遊樂場最終章的過程,腦中彷彿回到過去人生的關鍵節點,而這些節點總是與「痛苦」脫離不了關係,但同時,它們又如同「遊樂場」一般有趣,充滿著挑戰與刺激的情緒起伏。

我期望未來的自己更加專注於旅程本身,雖然這是我不斷遺忘、重新想起、再度遺忘的一件事。

而除了享受旅程,也需要建立一套自我校正系統,不能有「自己總是對的」傲慢心態。從認清「我不能傲慢」,到真的做到,其實是兩段截然不同的進程,還待在第一段時常以為自己已經做到,但其實需要過程去迭代。

學習讀懂痛苦的信號、掌握回應的工具,「奮鬥者的詛咒」就成了「奮鬥者的祝福」。期許我們在這個人生遊樂場,少一些無謂的痛苦,多一些有意義的快樂,玩上真正屬於自己的那場遊戲。

人生遊樂場(下):解決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