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做決定時,究竟是理性還是感性在主導?

在上一篇 文章 中,我提出了「人生如同遊樂場」的類比,文中的敘事框架是基於理性思考,描繪人們如何在理想情境下自我實現,系統化的滿足好奇心。

但在撰寫的過程中,我隱約覺得這個體系缺少了點什麼。

經過一週的自我對話與挖掘,我醒悟到:那些真正改變人生軌跡的關鍵時刻,往往不是來自數據化的邏輯分析,而是發自於內心的渴求與嚮往,甚至是基於內心深層的某種痛苦。

這些感性驅動的決策,才是真正造就我們人生進程與命運改變的核心原因。

理工宅的盲點

身為軟體開發人員,我養成了一個職業病:習慣用數據說話,討論問題時總是直奔核心,用最直接了當的方式表達心中觀點。

這是多年訓練的結果。我知道透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最有效率地跨團隊溝通,讓大家快速解決問題,朝下一個目標前進。

但這套在工作中的溝通模式,換個場景還管用嗎?

假設我用既有的理性模式,嘗試在市場上推廣自己開發的 App,會是這樣:

文案一:

我的習慣追蹤 App 採用最新技術架構:雙人即時同步進度條、基於機器學習的習慣完成率預測、AI個人化提醒演算法,以及完整的數據分析儀表板。

根據行為心理學研究,習慣養成需要平均66天,我們的演算法會根據個人數據調整最佳提醒頻率。

目前App Store 4.2星評價,已有超過5,000用戶驗證功效,是目前市場上技術最先進的雙人習慣養成解決方案。

技術規格完整,數據漂亮,但如果不是我自己寫的,大概看完第一行就掉頭了...

如果我換個角度,站在那些渴望改變、卻總是半途而廢的用戶立場,會怎麼表達?

文案二: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夜晚?躺在床上懊悔著又荒廢了一天,想起年初信心滿滿立下的目標,現在卻早已拋諸腦後。

那種『又是我一個人在努力』的孤獨感,那種『反正沒人知道我放棄』的自我安慰...但如果有個人跟你一起呢?

當你早上7點半想賴床時,手機傳來訊息:『我已經起床了,你呢?』;
當你終於完成第21天連續運動時,有個夥伴比你自己還興奮地為你慶祝。

我相信,除了「獨自升級」以外,有更多的可能性,我們可以「一起升級」。

關鍵洞察

兩個文案的差異,不是寫作技巧上的差異,而是反映了大腦運作的本質:

情感是決策的起點,理性是決策的工具。

第一個文案說服了邏輯腦,第二個文案打動了情感腦。而神經科學告訴我們,真正驅動行動的,往往是後者。

這個原則適用於任何形式的創作:文字、影音、實體產品、數位產品,甚至專業服務。

我們的任務不是說服人們的大腦,而是觸動人們的內心。

改變人類的行為

在分析人類行為時,我想到兩個經典理論的結合:

賽門·西奈克(Simon Sinek)的黃金圈

  • 操弄:透過恐懼、威脅、獎懲機制等外部手段
  • 感召:透過願景、使命等正面激勵

西奈克在 TED 演講 所提出的「黃金圈」理論與他的著作《先問,為什麼》中提到,影響人類行為的方法有兩種:操弄(manipulate)或感召(inspire)。操弄雖然短期有效,但真正持久的影響力來自感召人心的信念。這也是為什麼,他認為最偉大的領袖都是從「為什麼」開始思考,而非「做什麼」。

東尼·羅賓斯(Tony Robbins)的 Pain/Pleasure 原則

  • 逃離痛苦 的強烈動機
  • 追求快樂 的內在渴望

羅賓斯發現,人類所有決策的核心都基於這個簡單原則:我們會竭盡所能避免痛苦,同時追求快樂。而避免痛苦的驅動力往往比追求快樂更強烈,這也是他著名的 Dickens Pattern 技巧的基礎。

結合這兩個大師所提出的理論,我做出了這個圖表:

這圖表補足了「遊戲場理論」中,那些關於「痛苦」的缺口。同時也解答了我在演說當下,在提出人生遊樂場論述時,沒能與現場觀眾產生連結的其中一個原因——來到一個課堂上,並不只是想把人生這場遊戲玩好,如同購買遊戲攻略般,這麼線性、這麼簡單。

遊樂場重塑

在上一篇的 人生遊樂場 理論中,是遊樂場理論的 1.0 架構,一個基於純粹渴望的:「我想玩什麼遊戲?」

而透過這篇的頗析,延伸出了更完整的遊樂場2.0:「我想玩這個遊戲,同時我也想逃離那些令我痛苦的部分。」

我認同在這個遊樂場中確實存在著許多痛苦成分:挫折、失敗、失去、不如意,這都是遊戲的一部分。

但對我來說,更重要的是如何回應這些痛苦。唯有在可控的範圍內成為更好版本的自己,我們才有能力在這個遊樂場中真正擁有選擇權,與重要的人一起專注在當下的遊玩體驗——也就是旅程本身。


遊樂場1.0廣受客訴:「Hey!!! 你沒跟我提到有這麼多的痛苦!退費!退費!」

於是遊樂場於入口貼了這樣一張告示:「本遊樂場從不承諾沒有任何痛苦!但也有很多好玩的部分,如果你有本事付出代價,就進來玩玩看吧!」

我看了看告示,深吸一口氣,再度入場。

最後,用影響我甚多的心理學家 喬丹·彼得森(Jordan Peterson)的這個演說作為一個結尾。下一篇我想探討,什麼是我的版本的解決痛苦。

0:00
/7:30

Youtube Source

人生遊樂場(中):驅動力